导读: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什么故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于2004年上映,由克里斯托夫·巴拉蒂导演,乔治·查佩罗 雷内·维勒 编剧,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故地出席葬礼
如果倒退二十年,或许幼小的我会认为《放牛班的春天》拍得很不错——那马修老师真好,那些坏学生那么调皮都被马修老师教导向善,真让我鼓舞。可惜的是,生在红旗下,长在红旗下,这种标签化、官方式、套路的艺术宣传已经让我对这类政治正确的电影深感乏味,再遇到这类宣导式的电影只能笑笑。在大环境下,任何的批评永远会遭到一些“大义凛然”“唯我独尊”(甚至扯上“爱国主义”)的圣母谩骂。
于是,我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联想到2019年年初上映的一部电影《老师·好》。这部电影在当时收获了不少掌声,当我写观后感提出异议,指出其剧情的套路和人物性格的标签化时,意料之中,受到激烈的评论轰炸。
不可否认的是,《老师·好》制作还算精良,电影中的街道风貌、建筑特色、生活用具都很好地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面貌,所以无论是孩子领着父母看,还是八零后以此痛挽逝去的青春岁月,这都是一部可以让他们寄托情思、缅怀过去的“漂流瓶”式电影。可惜,于这部电影而言,这是它唯一的优点。就剧情来说拍的中规中矩、乏善可陈,比如电影中的苗老师从学生眼中的“恶”最后导向“伟大”的形象,而坏学生在老师的谆谆善诱下长大成才,除此之外,好学生和坏学生互生情愫也是老梗,诸如此类,均是老掉牙的俗套。
将《放牛班的春天》和《老师·好》做对比,我发现原来外国的月亮没有比国内圆。政治正确永远能触碰到那些对生活热泪盈眶的观众心中的柔软面,一旦此类宣导式电影上映,这些人总愿意交感情税。于是,我们看到《放牛班的春天》在2004年成为了法国票房冠军,当时观影人数达到840万人(当年法国统计总人口不过6270万人)。
与此同时,这部电影还出现在了奥斯卡金像奖、金球奖、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国际电影节上,当然,不出意料,只是展展风采,均止步于提名。同样的,这也是影评人们交的感情税。看来一向喝香槟聊音乐的优雅法国人,骨子里也有喝白酒吹牛皮的中国人一样的市井气。我在五年前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满腹怀疑,以为自己年龄尚小,无力体会片中真情实感,或者观影素养不够,尚不能体察到导演克里斯托弗·巴哈提亚翻拍他七八岁看过的一部音乐片的用意,以及制作人杰拉尔·朱诺抵押公寓拍片——毁家于一役的初心。
这五年间《放牛班的春天》一直在我眼前飘来飘去,如鬼魅,如梦魇,每当我翻起某张类似于“人生必看的百部电影”的名单时,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赫然在目,触目惊心。
五年后,我终于试图再静下心来看一遍。在观影过程中,当初无聊乏味的体验重上心头,数次忍住按暂停键、拿起手机翻,终于耐着性子,将这部电影阅完。我想,今天的我是时候面对自己的内心,面对世俗的眼光,调高嗓门,大胆地说出我的心声,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无聊电影!要知道,在一面倒的好评电影面前,当你自己的观影体验不好时,那是何等的战战兢兢。
上一篇: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介绍